首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认真贯彻落实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和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的要求,体现了“足球从童年开始”。长期坚持,长期成功,锚定两个终极目标:一是通过足球,加快完善德、智、体、艺、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,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。青少年全面发展;二是通过足球赛事,扩大足球人口,培养全方位的优秀足球人才,助力中国足球再次“冲出亚洲、走向世界”。为了实现上述目标,必须充分发挥足球运动的教育功能,帮助青少年享受足球运动、增强体质、完善人格、锻炼意志。
首先,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参与足球运动,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。借助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常态化发展的契机,各级各类学校可根据男女生性别分别组建球队,先行进行班内小组赛,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青少年足球联赛。体验足球。在此基础上组建班级队(系队、院队)参加全校班间(院际)联赛。同时,组建相应的啦啦队,推广文明啦啦队方式,巩固足球竞赛文化、足球观赛文化。
青少年学生是校园足球的主体,但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。在校园足球中,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”的教学规律依然有效,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将足球问题作为教学案例。
其次,要根据青少年特点进行科学训练,增强青少年足球身体素质。曾几何时,严格、难度大、从实战出发、规模化的“三服从一”是我国体育训练的瑰宝。后来,随着时代的进步,在这种训练理论中加入了科学训练,于是“三从从大,科学训练”就成为了职业运动员的训练指南。
对于青少年足球训练来说,首要的是科学训练。毕竟他们绝大多数都不是职业选手,以后也不会成为职业选手。足球训练对于他们来说是体育教育的一部分,而不是职业教育的范围。如果你想学习任何运动,不练习就不行。只有反复训练运动技能才能形成肌肉记忆。所以,运动训练有“一万小时”定律,就是这个意思。但练习得太刻苦也不好。一是容易让人失去兴趣,适得其反;第二,容易让人受伤。一旦受伤,就会耽误学习或工作,难免会引起家长的反对。从健康第一出发,将有球训练、无球训练、足球训练和体能锻炼结合起来,增强足球运动的体能。
三是要树立规则意识,弘扬团队精神,通过规则和团队教育提高人格。对于任何人来说,性格的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。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,可以考虑的因素有很多,但有两个最基本的维度:一是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;二是能否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。二是能否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。足球作为一项直接身体对抗的团队运动,不仅是产生摩擦和纠纷的冲突载体,也是磨炼心灵、陶冶人格的实践平台。
足球促进个性发展。一是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规则意识,充分了解足球规则和裁判规则。一切行为都必须限制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。二是引导青少年发扬团队精神,将个人成功融入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。足球是数量最多的集体运动之一。球员在场上的位置不同,分工也不同,但赢球是球队共同的目标。虽然每次进球只有一个人,但每一个进球都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;反之,一旦失球,整个球队都要分担责任。青少年一旦在球场上养成了规则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,就可以有意识地将其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,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。
最后,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胜败观,通过胜败教育磨练意志。意志是人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,而坚持不懈是所有运动员最难能可贵的意志品质。从竞争的角度来看,获胜是体育比赛的目的。可以说,永不放弃是全世界共同的体育精神。
然而,每一次胜利都必然伴随着损失,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失败。体育运动的迷人之处就在于,胜利的一方会取得辉煌的胜利,而失败的一方则会惨败。只有这个时候,体育竞赛才有深入人心的力量。无论是运动员还是观众,坦然接受失败,从失败中汲取教训,再战,才是体育的力量,也是意志的表达。
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如果从一开始就坚持以上四点,假以时日,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体教融合的目标就能实现,“体育人”的价值就能实现,就能更好地帮助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的发展。青少年实现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,最终将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打造成为“百年俱乐部”。 (作者为武汉体育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(转载自9月29日《中国体育报》06版)
来源|中国体育报
编辑|王浩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ruz-with-us.com/html/tiyuwenda/721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