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、拉、摇、碟、扔、接……近日,在洛阳市全民健身中心篮球场,百余名老人齐聚一堂,跳起了各种上下飞舞的空竹。他们的动作娴熟,与空竹融为一体。
抖空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,而且具有趣味性、竞技性、观赏性。我市有很多爱好者,尤其是老年人。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空竹运动,如何“撼动”新的活力?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。
“空竹让我感觉更有活力、更年轻”
“空竹对身体很有好处,小时候手和肩膀都受过伤,练空竹十三四年,手和肩膀就不疼了。” 80岁的邢德成笑着说。他参加了近日举行的洛阳市老年人空竹比赛个人项目。
邢德成一上场,轻松晃动了空竹。小空竹或攀爬绳攀爬、跳过肩膀或旋转。此时的他,一点也不像八十多岁的老人,而更像是一个身手敏捷的年轻人。
在当天的团体赛中,“龙舞空竹”表现抢眼。随着音乐的节拍,绑着飘带的空竹上下飞舞,一条条“飞龙”在空中驰骋。 “我们经常聚在一起练习、比赛、交流,这样可以放松心情。空竹让我感觉更有活力、更年轻。” 61岁的曲曼杰说,练习空竹让他变得更加乐观和自信。
市空竹运动协会名誉会长张庚表示,空竹是一项全身运动,可以提高人的反应能力、灵敏度和动作协调性,深受老年人的喜爱。我市常年练习空竹的人数达数千人,以老人和儿童居多,其中老年人占70%至80%。目前,市空竹体育协会有会员900余人,主要在13个空竹活动站开展活动。
张庚说,我市有着深厚的空竹文化底蕴。空竹运动水平在全国名列前茅,在全省稳居前列。参赛者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荣获金牌。北京、天津、深圳、焦作、平顶山等地的空竹爱好者纷纷来我市学习,也经常邀请我市的空竹高手到各地交流、表演。
遗产开发面临诸多挑战
空竹运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。相传三国时期,曹植曾写下《空竹颂》;在《水浒传》中,宋江写了一首“一声低一高,响声贯青天”的诗句,描述了人们摇动空竹的情景;明清时期,抖空竹作为一项老少皆宜的游戏,在民间和宫廷都很流行。 2006年5月20日,空竹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兴趣的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空竹。但空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缺乏系统文字记载、缺乏专业场地等问题。
“看似简单的一棍一线一线的空竹,其实蕴藏着许多复杂的技巧。”张庚说,摇动空竹时,绳子上下转动,再加上摇、捞、扭等组合动作,可以衍生出上千种动作组合。空竹的基本动作简单易学,练习两三个月即可掌握。困难的部分是掌握这些动作的组合。由于空竹理论研究不够,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,传承多依靠口传心授。这种方法很难形成规模化、规范化的教学体系,给传承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。
另外,人们练习空竹多在公园、广场等场所,人流量大,且与其他健身项目混杂。一位空竹爱好者告诉记者,她经常在清晨或下午公园里人少的时候练习空竹。当她看到有人靠近时,她下意识地收紧了动作,生怕误伤了别人。
张庚无奈地说,空竹是一项有器械的运动,有一定的风险。如果场地设施不完善,很容易发生危险。
市空竹运动协会会长李力介绍,人才缺口也是空竹传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。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,传承的主体是“人”。近年来,市空竹运动协会坚持在社区、校园等场所推广空竹,把空竹技艺带给群众。但即便如此,我市空竹练习者以老年人和青少年为主,青壮年人才相对匮乏。 。
乘着文化旅游东风“摇动”新活力
近两年,洛阳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,相关话题频频上热搜。 “文化”是动力。如何打好“空竹文化”牌,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空竹,让“空竹”创造新的活力?
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我市空竹运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,已经形成了以政府为龙头、协会为主线、场地为支撑、以及学校作为补充。我市要利用好自身优势,顺势文化旅游潮流,在风景名胜区、遗址公园、文化博物馆等地积极推广空竹运动,开展空竹表演、比赛、调研等活动,吸引更多的空竹爱好者前来参加。游客的关注和参与。
展示的舞台越大,沟通的效果就越好。李莉说,去年他们参加第十四届省运会开闭幕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在大舞台上表演“空竹”后,大批人开始关注空竹这一传统体育活动。我市要利用每年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契机,重点展示空竹。此外,她建议举办全国知名的大型空竹艺术节,邀请国内外空竹大师来洛交流,推动空竹活动与文化、旅游融合发展。
除了线下活动外,线上活动的影响力也必须增强。 2020年,张庚开设了网络空竹课程,现场直播讲解空竹技术和动作要点,受到空竹爱好者的好评。 “一木不成林”。他建议更多专业人士在网上分享空竹文化和练习方法,鼓励更多中青年参与空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。
当今社会,年轻人普遍工作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、缺乏锻炼意识。参加简单易学的空竹活动,不仅可以锻炼身体、提高体质,还可以缓解压力。
“我们应该像弘扬武术一样弘扬空竹文化。”张庚表示,一方面要不断挖掘和弘扬空竹文化内涵,定期开展全民参与的空竹活动;另一方面,积极打造洛阳本地集生产、销售、健身、娱乐于一体的“空竹产业”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,“融入”、“撼动”新活力。 (文/洛阳新闻传媒·洛阳网记者 朱艳艳 摄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cruz-with-us.com/html/tiyuwenda/7231.html